查看原文
其他

廉洁小故事【十九】| 刚正朴实,尽职无私——黄克诚将军



廉洁小课堂开课啦

今天让我们来介绍

刚正廉洁的黄克诚将军的故事吧!







黄克诚大将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革命家,他功勋卓著,在开国十位大将中排行第三。他也是一个终身与真话为伍,终身与真理为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真正的共产党员。他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具有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高贵品质。


正如黄克诚病逝后中央给他的评价:黄克诚同志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精打细算的黄克诚



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


苏北地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军民生活极度困难。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黄克诚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要求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当时,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还不够自己穿衣用,干部战士军装用布更是困难。1943年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棉布不能满足部队需要。黄克诚在指挥抗日战斗之余,也思考着如何解决部队棉布供应困难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一天深夜,黄克诚突然有了主意。他拿着军帽,让妻子唐棣华帮他改帽箍。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了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这种帽箍平时没多大作用。黄克诚一直在琢磨怎样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他盘算着,一顶帽子一个小布条,100顶帽子就能用尺量了,第三师两万余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就更多了。他让唐棣华把他的帽子改成单层箍,他先试戴。


唐棣华听黄克诚这一算账,很是惊喜,连忙掏出针线包,把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一针一线地缝合。黄克诚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兴地说:“这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


第二天一早,黄克诚就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干部试戴,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布却省了不少。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又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思索如何节省更多的布料,最后提出改革制服的办法:上衣翻领改成直领,去掉两个口袋;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不发绑腿布。军装本来就是土布做的,改装后就显得更“土”了。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的全体指战员领到新军装时,有人发起了牢骚。为此,黄克诚穿着和大家同样的“土”军装,专门召开大会。他说:“军装改一下并不影响我们穿着。我们现在不习惯,以为不美观,但我们今天的节省,是为了明天的丰富多彩……全师两万余人,一天一人省一两粮,一天就是上千斤粮;一人一套军装节省一二尺布,全师省下来的布料有一万多米,积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场……”


果然,此项改革举措的作用是巨大的。整个苏北部队一年就节约服装面料万余米。连续几年,布料节约数量很可观,大大减轻了苏北人民的负担。



▲黄克诚




黄克诚惜民力,重民生,珍惜人民的一针一线。他规定,苏北的党政军机关人员在苏北各县开会、出差,自带口粮,一律不予招待或另行报销。他提倡吃糙米、杂粮,以瓜菜代口粮。他指示各部门,一切军需物资、生活资料、卫生用品的发放,都要有严格限制。对违反者,必加追究。阜宁战役祝捷大会,参谋人员原来把会场选在老百姓的麦田里。黄克诚知道后说:“要不得!”后来祝捷大会改在了东沟南面的乱石滩上举行。


黄克诚要求部队做到的,自己总是首先做到,能为公家节省就尽量节省。根据地巩固扩大、部队供给好转以后,黄克诚仍然艰苦朴素,爱护公家一钱一物,从不大手大脚。部队发给他的毛巾,他剪成两块,一条当成两条用。他说洗脸时,只用毛巾当中擦脸,两边用不到,结果当中破了,四边还完好,剪开来用就可以节省一半;发给他的牙膏,他退回去,自己用廉价的牙粉刷牙。


在黄克诚的倡导和严于律己模范行动影响下,苏北党政军机关干部,都十分注重爱惜人力物力,节约一分一厘。一张白纸两面用,一只信封用两次,自制墨水,个人日用品和津贴也都尽量节省使用,节约交公。他们还自发地利用工作之余、战斗间隙,不但帮助农民耕地、栽种、收割,还自己开荒种粮食,养猪、种菜、磨豆腐,纺纱织布。久而久之,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惜民力蔚然成风,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军风整肃,与苏北人民亲如一家的抗日铁军。


艰苦的革命生涯,使黄克诚养成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节约作风。他的一些类似“改军服”“半块毛巾”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很多人私下里亲切地叫他“抠门佬”。黄克诚很受用,他觉得节约无小事,节约能办大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抠门”才是。



▲黄克诚


黄克诚在中纪委时期的三件大事



中纪委刚一恢复,黄克诚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他参与起草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这些文件一公布,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黄克诚曾形象地把中纪委的工作比喻为“党的保健护士”,认为要通过狠抓党风,维护党纪来保持党的工作能够顺利运转。


黄克诚在中纪委工作期间,曾发生过三件著名的事情:


第一件发生在1980年1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达(开国上将)和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的张才千(开国中将)调离总参,当时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开国上将)在京西宾馆为他们举行了送别会。这个送别会同时也是个欢迎会,因为总后勤部部长张震(开国中将,88年授上将)这次被调任到了总参担任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方面的工作。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捅到了黄克诚那里,说几位将军这次吃饭花了400元如何如何。


黄克诚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和张震是自己的老部下,或者事情不大,或者他们现在位高权重而置之不理。他当场就批示说:“这件事要查,哪怕涉及到天王老子也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看是谁出的主意谁出的钱。”


杨勇将军早年在红三军团当过团政委,建国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张震将军早年也在红三军团工作,建国后在总参作战部担任部长。两人曾长期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工作,也经历过同生共死的战争岁月。杨勇得知黄克诚说要查请客吃饭的事情,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他很快就接到了黄克诚打来的电话。黄克诚的话说得很简单,但也很严厉:“杨勇,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杨勇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发下电话就匆匆赶到了黄克诚那里。杨勇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都是自己的主意,他做了一个深刻的检讨,并提出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400块补上这次饭钱。



▲杨勇将军




张震将军后来回忆,当时很多将军都为杨勇说情,希望能共同承担责任,但黄老怎么都不肯让步。参加了这次宴会的何其宗中将(总参副总参谋长)后来也回忆说:“当时我刚刚调到总参,就碰到了这样的事情,此事给我极深的教育,此后我在总参从未公款请过客。”






这年10月,一位省部级干部到丰泽园饭庄请客吃饭,在结账的时候却搞特殊化,没有全额付足饭钱丰泽园饭庄后厨的一位厨师便写信给中纪委举报了这件事。


黄克诚随即派人前去调查,并证实了这件事。黄克诚指示将此事向全党通报,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不久后《人民日报》还就此事发表了一篇报道,此事瞬间在全国的群众和干部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少人认为这件事处理得过头了,黄克诚却严厉地说:“现在不少领导干部在不自觉地搞特殊化,为什么不能批评,不能见报?这有什么了不得?”


80年代初,有一位教授给中纪委反映,说有人把华国锋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坐过的椅子送进了博物馆,还有一位山西群众反映说,有人在华国锋的交城老家为华国锋修建故居,建纪念馆。


这些事情立刻就引起了黄克诚的关注,他第一时间写信向华国锋通报了情况。华国锋当年在湘阴县和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时,黄克诚是湖南的省委书记,他对华国锋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认为华为人忠厚,作风务实,是可以听进不同意见的同志。他告诉工作人员,要消除顾虑,实事求是地调查这些事的真相。


事实上,这些事都是别人干的,并不是出于华国锋本人的意愿。调查组还未出发,华国锋就给中纪委写了回信,他在信中说自己已经给中央党校打了招呼,不许他们把椅子送去;至于修故居的事情,他也给山西省委书记王谦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在交城已经没有房子了,当地修的房子并不是他的故居,而是他哥哥的房子,希望他们立刻停止这项工作。


华国锋和黄克诚这两位老共产党员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实在令人赞叹。



▲华国锋


共产党人的楷模



庐山会议后,黄克诚同志受到组织审查。他在接受审查期间,闲住家里,经常到郊区去看庄稼的长势,找老农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一听说天旱缺雨,他比农民还焦心。夜里睡下之后,一听到外头刮风的声音,他就披衣而起,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仰望天空盼着下雨。只要一下雨,不论是白天黑夜,他总是把洗脸盆端到院子里接雨水,以测量降雨量大小。雨一停,他就马上跑到郊区问老农:“雨下透了没有?旱象是否解除?”有时日子长了不下雨,他就寝食不安,嘴里不停地念叨:“又旱了,农民要遭殃了。”这期间他赋闲在家,曾填写过一些诗词,记得其中有这样几句:“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黄克诚同志珍惜国家和人民的一草一木,从来是一丝不苟的。公家的资财哪怕是浪费掉一分钱,他都心疼得不得了。上世纪50年代,中央领导同志曾赞许道:“把钱交给黄克诚用不着担心,他不会乱花一分钱。”他在中央军委工作期间,一贯严格掌握行政和军费开支,提倡勤俭办事、勤俭建军,尽管当时国家拨给的军费很有限,但他仍千方百计地多节余一些经费用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克诚同志重新担任了党和军队的领导职务,有关部门看到他住的房子太破旧,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曾多次动员他翻修或搬迁,他都不答应。因房屋年久失修,有一次从屋顶掉下来一块朽木板,幸好没有砸着他。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同意翻修房顶。但他听说房顶全部翻修要花几万元钱时,坚决不同意,说:“哪里坏了就修哪里,何必全部翻修呢?能节省一点是一点嘛!”


黄克诚同志一辈子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从来不追求个人享受。他平时穿的衣服不是到了实在不能再穿的程度,是舍不得换掉的。他病重住进医院时,医护人员见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感到奇怪,悄悄问身边工作人员:“黄老平时是否就穿这样的衣服?”我们回答说,一贯如此。医护人员很惊讶地说:“真没想到。”他平时吃饭每餐只有两个菜,招待客人再另外加两个菜,这已经成了他家多年来的规矩。他生活俭朴,花钱精打细算,但帮助人解决困难却毫不吝惜。从实行薪金制时起,他就从每个月工资里拿出100元钱,用于资助几位在大革命中牺牲了的烈士的遗属,除了“文革”期间他坐班房停发工资以外,始终没有间断过。




▲青年时期的黄克诚将军




工作人员还回忆说,黄克诚将军为人谦和,常常会对照顾他的工作人员说“谢谢”,“辛苦你们了”。黄克诚将军病逝后,他的秘书为他写了一份生平介绍,黄克诚的夫人唐棣华拿过生平介绍,将其中几处较高评价的话语悉数删去,她说:“克诚一生没有给自己争取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清白持家,党员楷模



黄克诚将军的哥哥名叫黄时玑,他是湖南的一个老农民,当年湘南起义失败后,黄克诚逃回家乡,黄时玑把他藏到了自家猪圈的顶棚上。不久后,国民党的人前来搜捕,村里的乡绅前来逼供,黄时玑无所畏惧,坚决不吐露一个字。


黄克诚非常佩服自己的这位兄长。全国解放后,黄克诚成为了开国大将,解放军总参谋长,很多人都劝黄时玑去北京找弟弟谋个一官半职,黄时玑却说:“他当他的官,我种我的田。”后来黄克诚离开了工作岗位,黄时玑才去北京看了弟弟,他并不认为不当官是坏事,反而安慰弟弟说:“你做了大官,我一直担心你,现在不当官了,正好。做官太危险,官越大越险。不如种青菜萝卜,一生平安。”





黄克诚对哥哥的感情很深,建国后黄克诚在湖南当省委书记时,黄时玑曾去看过黄克诚。当时黄克诚见他浑身瘦弱,身上的棉衣也到处漏风,便想着为哥哥买一件棉衣。但他没有让政府给自己特批,而是写信给自己的老部下,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的王平,让他帮忙给自己买一件皮袄,而且如数付了钱。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黄克诚要是对自己绝对舍不得,他的夫人唐棣华说,丈夫身上的一件毛衣从苏北一直穿到建国后,穿了十几年。






因为“抠门”,因为“会用钱”,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5年的时间里,艰苦奋斗,生产自救,节约了一笔可观的经费。1945年9月,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大军千里挺进东北,中央是不拨发经费的,也没有钱给第三师,经费全靠第三师自己解决。第三师省吃俭用节约的这笔经费,可以说派上了大用场。根据黄克诚的指示,将这笔经费除兑换一些国民党的“法币”外,考虑到应急,又把仅限于在苏北地区流通的货币换成黄金一并带到了东北,成为有名的“黄金家底”。


黄克诚无论身处艰难困苦的战争时期,还是身居高位手握审批重权,于公于私,都以勤俭节约为本分,从不铺张浪费,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本色和为国为民谋福利的初心。在他身故后,除了几件棉袄、军衣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但是,他艰苦朴素的故事却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廉洁小故事

到这里就结束啦

我们下期再见



END



2022年6月21日(第1186期)

出品 | 宇航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工作室编辑 | 周钰青
责任编辑 | 杨冰倩

图文 | 综合整理于网络

审稿 | 罗超 张永青终审 | 龙瑞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